【台灣醒報報導】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近日提出一項理論,內容闡述了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形成模型理論」,該理論解釋地球如何孕育生命,並進一步引導人類該如何在外太空找尋所謂的「生命體」。
換句話說,科學家已推演出一座星球的生命起源原理,也可套用此理論,找尋其他外太空可能存有生命的星球。
這項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蕾貝卡馬汀,以及與馬利歐李維歐共同建構的理論,指出生命存在與否將由天體系統中巨型氣體的軌道半徑,以及小行星密度所決定。
兩位天體物理學家以研究太陽系理論為基礎,深入剖析星球形成的步驟。研究發現,「小行星帶」將木星、火星及地球區隔開來,而「巨型氣體」距離它所包覆的星體十分接近,正如同其他天體體系般。
「小行星帶與巨型氣體在天體系統中的相對位置絕非偶然,且與生命的形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天體物理學家們表示。為証明這假設,研究團隊進行「巨型氣體的運動如何影響星球內部形成」的科學模擬。
研究顯示,滿足以下兩項條件將讓一座星球產生生命:當巨型氣體處於最理想「軌道半徑值」、巨型氣體當位於星體外部「適當位置」時。
若以該理論為基礎出發,天體物理學家們指出,在已知的520個星球體系中,有19個體系滿足此立論假設,換句話說,目前已有19個星球有可能有生命存在。
馬汀與李維歐已將該項理論發表於英國皇家科學天文學會月刊,而詳細內容則刊載於美國太空總署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