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地球食物鏈遭破壞 致使白堊紀恐龍滅絕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因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前,白堊紀時期的食物鏈已經遭到破壞,小行星撞擊成為致命一擊,最終導致物種大滅絕的慘劇。這是現代人應該吸取的教訓。如果無節制地開採地球上的資源,人類也將陷入同樣的危險之中。

6500萬年前,一顆體積相當一座山的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地區,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物種滅絕,白堊紀也因此宣告結束。研究發現食物鏈在小行星撞擊前就已經處在壓力之中,大量植物死亡,恐龍無力應對這場災難,最終走向滅絕。這項研究警示世人無節制地開採地球上的資源,將讓人類陷入同樣的危險之中。單一作物耕種給地球帶來的壓力以及破壞環境導致陸地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走向滅絕的做法,最終也將讓人類深受其害。

科學家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坑(現在已被掩埋)所在的撞擊區進行研究後指出,撞擊對地球上的動物產生深遠影響。借助電腦模型,他們對北美生態係統的食物鏈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食物鏈遭到的破壞進一步加劇了大規模滅絕。

芝加哥進化生物學委員會的喬納森-米切爾表示,研究顯示,當地生態結構遭到破壞,北美地區出現的大規模滅絕更為嚴重。研究人員重建了17個白堊紀生態群落的陸地食物網,其中有7個群落在希克蘇魯伯撞擊前存在了200萬年,另外10個的年代比它們早1300萬年。電腦模型揭示了食物網發生的劇變,所進行的模擬預測了小行星撞擊引發的植物大量死亡將導致多少動物滅絕。

米切爾說,分析顯示最年輕的生態群落因植物大量死亡出現的物種滅絕現象更為嚴重。可以透過研究這種差異揭示大量關鍵性生物群落發生的變化,例如三角龍等食草恐龍以及小型哺乳動物。


研究顯示一系列環境和生物學因素導致食物網在小行星撞擊前就處在巨大壓力之下,小行星撞擊無異於致命一擊,大大降低了物種的存活率。米切爾說,除了幫助了解這場古代物種大滅絕事件外,研究發現也有助了解人類導致的生態係統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降低生態係統應對意外災禍的能力。

科學家的電腦模型對研究中涉及的動物飲食習慣進行了分析。在一項模擬中,霸王龍只以三角龍為食,另一項模擬中只以鴨嘴龍為食,第三項模擬中則以多種獵物為食。之所以這樣模擬是因為科學家尚沒有確定白堊紀動物的飲食習慣。

如果小行星在最後的白堊紀生物群落前1300萬年撞擊地球,仍會發生物種大滅絕,但嚴重程度可能遠遠不及北美的物種大滅絕。研究人員指出氣候變化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可能導致白堊紀的一些動物或多或少地富有多樣性,曾經覆蓋北美洲部分地區的一個淺海乾涸可能是導致多樣性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此項研究並沒有提供任何證據,證明最後的白堊紀生物群落在小行星撞擊前處在滅絕邊緣。

米切爾說,生態系統因為小行星撞擊走向崩潰。研究顯示,即使沒有小行星撞擊,牠們也很難繼續存在。相關研究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